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四象限法则

通过带有描述意义的动词、名次或形容词等,我们可以赋予或定义某个对象的某种性质,如A君是女性,且是老人,便是“女性”和“老人”这两个名词分别赋予了A君性别和年龄方面属性。

又如,这一亩土地B是已征土地,且是已报批土地,便是“已征”和“已报批”这两个动词分别赋予了土地B权属方面两个属性。

当被赋予某种性质的对象不是一个,而是一群时,对整个群体属性的描述便以数据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100个人,其中有男有女,则不能再单纯地以“女性”或“男性”来定义这个群体,而是以数据的形式来定义这个群体属性,如,100人:女性90人,男性10人。

公文往往会涉及到这类数据表达方式,其中细节值得我们今天研究一下。

01群体两种属性可任意搭配时形成“四象限”

#1

公文写作描述的对象总是定量的,只有锚定描述对象的客观存在,后续的数据表达才有意义。

如甲单位有100名职工,女性60人,本科以上学历70人。

则对象锚定为甲单位的这100号人,赋予了其性别和学历两方面属性,女性60人,是这100名职工中的60人;本科以上学历70人,也是这100名职工中的70人,不是乙单位的职工,也不是甲单位除了这100名职工以外的其他人。

把这100名职工称为群体的底色,底色锚定不变,是数据描述的根本,也是数据描述延伸展开的基础。

#2

在群体底色确定不变的前提下,出现两种定义属性,且两者相对独立,可任意搭配,同时任一属性都是以“A与-A”这种矛盾关系来表达,则形成数据表达的“四象限”。

假设第一个属性表达为:a与-a,第二个属性表达为:b与-b,此时群体数据表达的“四象限”如图所示:

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四象限法则

举例,C项目拟用地块100亩,已征60亩,未征40亩;已报批70亩,未报批30亩。

则这100亩土地的第一个属性是征地与否,第二个属性是报批与否。

按现行政策,土地应该在征收后才能履行报批手续,在报批成功后才能进行土地出让,提供给项目使用,所以已征已报批的土地才算基本成熟的土地,才能作为招商引资的土地要素保障。

那为什么C项目拟用地已报批数(70亩)大于已征数(60亩)呢?因为之前的土地征批机制还不规范,土地存在先报批再征收的情况,结果报批成功后却一直未征收,但现行政策也承认这类历史土地的合法性,而C项目拟用地中就刚好包括这类土地。

因此,C项目100亩土地中的某一亩地,存在已征已批、已征未批、未征已批,未征未批四种可能,这由“征地与否”和“报批与否”两种属性任意搭配形成,再加上已征和未征是矛盾关系,已报批与未报批也是矛盾关系。

所以C项目100亩土地符合“四象限”要求,如图所示:

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四象限法则

这时我们便可以把C项目100亩土地按“征地与否”和“报批与否”两种属性划分为四类,在公文中对C项目土地的数据表达便以这四类土地的亩数信息呈现出来,供决策层参考。

前面说到C项目100亩,已征60亩,已报批70亩。这时我们只要再给出任一象限的信息,便可以知道其他三个象限的信息。

如已知C项目地块已征已批50亩,则可知已征未批10亩,未征已批20亩,未征未批20亩。

#3

为什么要这么细地研究数据表达方式的细节呢?

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我们公文阅读理解能力。

之前看到一份征地工作报告,里面写着“D区拟征地块2000亩,已完成征地780亩,已完成报批1100亩”,因为征地是征地组在做工作,土地报批是自然资源部门在做工作,报告中这组文字把征地组的工作成绩(780亩)和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成绩(1100亩)分别列出来,本无可厚非,但根据“四象限”法,只有这些数据是无法得知四类土地的具体信息的,而已征已批的土地才是目标任务,也是决策层需要知道的进度,所以这份报告的数据表达不够到位,并不能让决策层满意。

如果我们不清楚数据表达的逻辑细节,就可能会被对方糊弄过去。

如果我们清楚“四象限”方式,就可以问一句“已征已批土地是多少亩”,实际上已征已批土地只有300余亩,这个数据显然有点寒碜,也难怪不写进报告。

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我们公文撰写能力。

如果我们是征地工作报告撰写方,虽然不能跟上面那样走糊弄之道(其实有时也难免→_→),但也不能写成“D区拟征地块2000亩,其中已征已批300亩”。这样未免把自身投入到已征未批和未批已征的功劳苦劳抹杀掉。

如果以成效为导向,则写成:

D区拟征地块2000亩,已完成征地780亩,已完成报批1100亩,其中已征已批300亩。

如果以问题为导向,则写成:

D区拟征地块2000亩,未征土地1220亩,未报批土地900亩,其中未征未批420亩。

一般而言,下级喜欢以成效为导向,上级有时更喜欢以问题为导向。

02“其中”在数据表达中的广泛应用

E项目拟用地块1000亩,已征600亩,未征400亩;已报批300亩,未报批700亩。

以上土地均按现行政策征和报批,所以只能在征收后再行报批,这时“征地与否”和“报批与否”两个属性之间就存在递进逻辑关系,不再是任意搭配,E项目1000亩土地中的某一亩地,只存在已征已批、已征未批、未征未批三种可能,也就不满足“四象限”的条件。

这种情况下的数据表达,往往会用到“其中”,写成:

E项目拟用地块1000亩,已征600亩,其中已报批300亩。

这时未征400亩,所以征地组还有400亩的任务要攻坚。

未报批700亩,但自然资源部门只有300亩的任务未完成,因为只有完成征地才能启动报批,所以未征未批的400亩还不属于自然资源部门的任务。

“其中”的用法很广,至少包括以下3种:

#1

同一属性全部列明型

如“三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额、进口额分别增长10.2%、4.3%”。

并且,“其中”后面所列数据可存在上下级关系。

如“全国共有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3208个。其中,省(区、市)委31个,市(州)委398个,县(市、区、旗)委2779个”。

#2

同一属性部分列明型

如“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2%、6.8%、4.5%,消费升级态势持续巩固”。

除了单位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商品还有其他类商品,但没有全部列出,只列了能够支撑文中观点——消费升级态势持续巩固——的部分数据。

#3

不同属性交叉列明型

这种类型在图表中较常见,如图所示:

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四象限法则

这里“其中”后面的数据均属不同属性或范畴,本身没有互斥关系,可交叉重叠,如商品网上零售的也可以是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

但这种类型的“其中”在文字中较少见,即便有,为了避免让人误会为同一属性,一般把“其中”隐去。

如一般不表述为“全区共有党员4万名,其中女党员1.8万名。少数民族党员0.3万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2.5万名”。

而是表述为“全区共有党员4万名。女党员1.8万名。少数民族党员0.3万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2.5万名”。

此外,“其中”一般只用于浅层的细化,公文中较少见“其中”的“其中”这类用法,如果真的需要用到这类数据表达方式,为避免理解混乱,两个“其中”的具现方式一般不同。

如一般不表述为“全校共有教师100名,其中女教师90名,其中已婚40名;男教师10名,其中已婚8名”。

而是表述为“全校共有教师100名,其中女教师90名(其中已婚40名);男教师10名(其中已婚8名)”。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