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文/裴应东

风云雷雨城隍坛,北宋崇宁三年所建,是弥足珍贵的宋代宁远古城历史遗迹,该坛也是国内罕存完整的古代纯土质祭坛,在宋、元、明、清四代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里,是历代地方官最重要的祭祀祈福场所,风云雷雨坛独特的构造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对于研究本区及周边地区北宋历史文化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山风云雷雨坛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史记·封禅书》载:“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焉。”雍州,古代九州之一,西周《尚书·贡禹》中指出雍州是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史记·三皇本纪》云:“太昊伏羲,风性,雷神之子……陇西成纪人也”。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司马贞《史记·索隐》谓:“畤,止也,言神灵之所依止也,……谓为坛,以祭天也。”史书所言畤祭,最早为秦襄公所立的西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秦襄公八年,初立西畤,祠白帝。”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调查发现,西畤地望在今礼县鸾亭山。畤祭是秦人独创的畤坛祭祀天地祖宗和农神的仪典,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可见,秦陇地区是我国祭坛祈雨禳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场景浮雕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武山风云雷雨城隍坛位于县城东郊坛坪上。2009年武山进行旧城改造拆迁,适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该祭坛被发现。县文物局查阅旧志,发现《清·康熙·宁远县志》中曾记载:“社稷坛在县南。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县东,八蜡坛,在县西,邑厉坛,在县北。”经国家文物专家确认该祭坛就是古宁远的风云雷雨城隍坛。该坛整体呈方塔形,平面呈方形,坛体共分三层,北宋中前期圜丘坛因袭唐代“四成十二陛”形制,在政和年间(1111—1117年)之后始变为“三成四陛”形制(见《宋史》卷100),故据此,该坛应为北宋晚期所建。现存高度13米,原占地230平方米。南侧设有供人登坛的坡道,转至西面到达顶部。现顶层残留东南两侧部分墙体,南边残墙内壁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墙顶有垛口,墙根部有圆孔,残墙高1.8米,厚0.9米,长6.7米。顶层原用青砖铺地,现已被毁。中下两层为夯土筑成,夯土层厚8-12厘米,层理清晰,土中夹杂有大量的陶片。中层顶部长宽各9米,高4.1米,顶面平整。下层顶部东西长15米,南北宽14.5米,底部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5米,高7.1米。整体呈方形,建造工艺主要采用当地粘土夯筑而成,在后期维修中采用土坯砌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风云雷雨坛夯土标本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据明万历《宁远志·文庙》和清康熙《宁远县志》记载:“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古代祭祀风、云、雷、雨之神,以保风调雨顺,与城隍合祭。”祭祀时品用“爵三,帛一,铏一,簠簋,笾豆四,羊一,豕一。”《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又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原意是保护城市的城墙和壕沟。后来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城隍成了中国民间信仰中城市最重要的保护神。“祭祀莫大于郊”。城隍祭祀也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最重要神祀之一。之所以把城隍和风、云、雷、雨诸神合祭,古人认为:“城隍以积阴为德,致和产物,助天育人。……庶降福四氓,登百谷,猛兽不搏,毒虫不噬。”(见唐代张说撰《祭城煌文》) 杜牧任州牧时也写过《祭城隍文》:“牧为刺史,凡十六月,今旱已久,恐无秋成……谨具刺史之所为,下人之将绝,再告於神,神其如何?”可见,城隍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城隍神不仅能停雨放晴,解除涝灾,而且还能兴云起雨,缓解旱情。

宋代,城隍神已列为国家祀典,地方官赴任,也先要谒拜城隍神,宋徐铉稽神录》卷一记朱拯:“顷补安福令,既至, 谒城隍神”。陆游《镇江府城隍庙记》曰:“祈禳报灾,独城隍而已”,宋代的城隍祭祀活动成了官方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普遍的社会现象,《宋史·礼志八》载:“自开宝、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其他州县城隍,……皆由祷祈感应,而封赐之多,不能尽录云。”

元朝亦崇祀城隍,元虞集《大都城隍庙碑》称:“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祷,莫不宗礼之。”

明代城隍神信仰趋于极盛,明太祖朱元璋“于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风云雷雨坛:祭用春秋二仲上巳日,设三坛,风云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陈设与社稷同,城隍庙与风云雷雨坛合祭。”

清承明制,城隍也成了主要祈祷、禳灾对象,清初定制,每年仲秋祭都城陛;每月朔望,有司至都城隍庙上香玚,雨愆期则祷。(见《清史稿·卷1403》)。

历史上本区生态环境脆弱“四月飘雪,八月飞霜”,“十日不雨则苦旱,一雨三日则苦涝”,气象灾害多发,“雨本稀少,常苦亢旱”旱灾是本区最大威胁,囿于认知的局限,于是对于靠天吃饭的本区人们来说,筑坛祭天、用祈霈泽,成了唯一选择。“稽首皈依城隍尊,威灵烜赫镇乾坤。护国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泽救生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壁画《城隍》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武山风云雷雨坛呈方塔形,是宋政和“三成四陛”形制,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思想。同官印一样,是皇权的象征,既能统治一方百姓,又能祈福禳灾。三台而建,依台而上,寓意农业生产五谷丰登,百姓生活年连有余,官禄福田平步青云,节节攀升。坛体上方有四个门,寓意多门,就是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意思。

风云雷雨坛是古代祭祀活动的真实遗存,历代以来人们把祭祀作为精神和信仰的传承方式之一,祭祀活动极为隆重,《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传统文化中,风云雷雨神是炎黄子孙心目中主宰农事丰歉之神,人们祭祀风云雷雨诸神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也是该坛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其本质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武山县博物馆“风云雷雨坛”祭祀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祭祀文化网app(辽宁祭祀文化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1782.html